匠心筑梦!他60余年坚守一盏“灯”

匠心筑梦!他60余年坚守一盏“灯”

非遗传承人杨必熙最大的愿望是把鳌山灯传承下去

匠心筑梦!他60余年坚守一盏“灯”

杨必熙介绍鳌山灯。通讯员 胡迪晴 供图

“我最大的愿望是想让更多人认识它、喜欢它、去学它,把鳌山灯的艺术传承下去。”7月21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遗项目鳌山灯传承人杨必熙向三湘都市报记者说起前几天,他和一群来自湘潭大学的学生们来体验鳌山灯的故事。从鳌山灯前期准备到工艺,从历史发展到传承现状,杨必熙介绍得巨细无遗。

传统制作原料难寻,大型作品出产需几个月

“泸溪的灯,镇竿的兵,浦市的龙舟,乾州的春。”这其中的“灯”便是指的“鳌山灯”,是泸溪民间的一种纸扎彩灯艺术品。

杨必熙介绍,鳌山灯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汉代,古代各帝王都有观看鳌山灯展演的习惯。通草、五色纸、高粱秆等都是制作鳌山灯的材料。但由于年代久远,杨必熙对于原材料的印象也随之淡去。

凭借着儿时对于通草样貌的零碎记忆,他曾漫山遍野地去寻找,几年时间过去了依然一无所获。但杨必熙并没有放弃,他继续查阅资料,终于在网上看到了长得与他记忆中一样的“通草”。

模样是知道了,但寻找的过程也并不容易,“通草要到大山里,甚至更远的地方才能找到,2018年的时候我第一次找,整整找了两个月都没有找到。”杨必熙说,除了原材料,鳌山灯的制作也十分复杂,找材料、画图纸、搭架子、塑人物等,“要求制作者不仅要绘画、纸扎、篾工、泥塑样样精通,还要吃得苦,耐得烦。”

“大型的灯会,制作鳌山灯需要提前三四个月准备,像《水浒传》的108将,大概就要32个人做三个月才能做出来,小型的作品一般是20天左右。”杨必熙介绍,而这只是制作过程所花费的时间,为了让创作出来的故事更贴近生活,在正式着手制作之前还会去写生、拍照,搜集各种有关的材料,“过程很麻烦,要一项一项落实,才能完成一个故事。”

“以前每逢元宵节,泸溪县的夜晚都会被鳌山灯照亮,家家户户都会前往村镇进行观礼,那时的场景热闹非凡。”杨必熙表示,鳌山灯在自己这已经是第四代了,曾经是祖辈们用来养家糊口的一项手艺,也是家族引以为傲的一门手艺,它从历史剧目剧情里产生,但后来因为一些历史活动的原因,逐渐走向了衰落。“现在都是游客零零散散地买一点,像过去那种大的活动是没有了。”

展开全文

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守护”鳌山灯60余年

2018年,鳌山灯被列入湘西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0岁的杨必熙便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当前,他在泸溪县开着一家工作室。

“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干几年,只希望我能将这门手艺传下去。现在的新东西太多了,年轻人都不爱看了。”杨必熙遗憾地表示,“现在收徒很难,没有人愿意来学习这个技术,这门手艺可能就要停在自己这一代了。”

为了将这一手艺传承下去,杨必熙还开通了一个抖音号,专门用以宣传他的鳌山灯和绘画作品,以期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将这一文化宣传出去,“但账号目前粉丝人数仅有一千多人,有点杯水车薪。”

“我不知道该怎么把这个宣传出去。我做鳌山灯已经六十多年了,它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我希望它长得好、受人喜欢。”杨必熙说,当地政府也一直都很关注鳌山灯的保护和传承,“但这一手艺的传承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感觉非常惋惜,这项技艺正在慢慢被遗忘,杨老师现在还没有非遗传承人,但他已经70岁高龄了。”一名前来探访杨必熙的湘潭大学学子表示,经过杨必熙的介绍,他们知道并了解了鳌山灯这项非遗项目,“我们接触了都觉得这是一项很有趣的技艺,也希望能够为这门技艺的传承贡献力量,让更多人了解它。”

■通讯员 胡迪晴 黄子熙 余梦璇全媒体记者 叶竹

(一审:杨露 二审:蒋俊 三审:鲁红)

评论